0
  • 无障碍浏览

  • 智能问答

  • 新媒体矩阵

  • 打印 分享到 :    
  • 中央人民政府|
  • 四川省人民政府|
  • 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|
  • 乐山大佛
  • 进入适老模式
  • 无障碍
  • 长者专区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领导之窗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政务公开
  • 政务服务
  • 政民互动
  • 嘉州印象
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政府要闻

串连共治解难题 老旧小区谱新篇

信息来源:市中区
发布时间:2023-05-26 09:38
浏览:
分享到:

城市印象

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古称嘉州,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。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便坐落于此,岷江、大渡河、青衣江三江交汇在大佛脚下,被诗人誉为“山是一座佛,佛是一座山”。

近年来,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失管失修失养老旧小区为突破口,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所需,以“全科网格”改革、老旧小区改造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专项行动为三大抓手,整合各类资源,串点成线、连线成面、组面成体,持续解决基层治理不到位、配套设施不完善、社会服务不健全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“串格连网”破解治理难问题

治理体系固化、沟通协调匮乏、矛盾化解滞后一直是老旧小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。市中区坚持党建引领和多元共治相结合,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机制,激活老旧小区治理“神经末梢”,促进矛盾纠纷“前端化解”。

/website-webapp/ewebeditor/uploadfile/20230526094115994001

搭建联动体系,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。开展党建引领“全科网格”改革,按照物业小区3000人左右、老旧小区1500人左右标准,将49个城市社区科学划分为345个“全科网格”,全覆盖设立311个网格党组织,建立“区委—街道党工委(相关镇党委)—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小区(楼栋)党小组”的五级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治理体系。

凝聚党群力量,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。全面深化“社区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制度、“社区办公日”联系服务群众制度,推动市、区两级169个部门、4472名党员干部下沉49个社区,解决社区基础设施损坏等问题2300余个。探索建立老旧小区“网格党组织+自管委+居民代表”议事协商机制,通过党支部引领多方参与,形成共商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。

/website-webapp/ewebeditor/uploadfile/20230526094118345002

通江街道在深入开展“社区办公日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不断完善举措,创新打造“连心桥”书记面对面、“微心愿征集箱”“通江在线车”“柏杨放映厅”等载体,推动社区“两委”干部每周深入小区开展集中现场办公,通过“事前拟定计划+宣传动员、事中即访即办+问题销号、事后跟踪问效+工作提升”闭环运行“三部曲”,切实将小区治理被动“接招”转为主动“出招”。绿心街道将党员划分为“目标式”“设岗式”“跟踪式”“关爱式”“送学式”五种类型,创新开展“我家有党员”亮身份践承诺活动,引领党员带头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,推动党群互动亲民化、实效化。

整合部门优势,推动治理水平现代化。通过推荐转岗和公开招聘,“一格一员”配备专职网格员331名,整合政法综治、民政、城管、信访、市场监管、卫生健康、应急管理等27个部门力量,搭建由网格长、专职网格员、驻格警员及物业公司、共建单位、自治组织构成的“1+1+1+N”网格工作队伍,通过“专职+辅助”的合理搭配,“平时+急时”的平顺转化,实现“大事全网联动、小事一格解决”。

海棠街道依托“12345心连心服务热线”、专职网格员“网格E通”等平台收集群众诉求,发挥“海棠花开·融e解”党建品牌作用,聚合“司法机关+行政部门+镇街村社+社会群团”各方力量,构建人民法官专业指导、人民调解员具体实施、社会群团大力支持的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机制,开展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。大佛街道创新“邻里e嘉”街道党建联建机制,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,城管、公安、住建、市场监管及重点企事业单位、两新组织等成员单位协同一体、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组织体系,结合大佛景区发展需求、创文巩卫工作要求,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、加装抬杆系统、引入人脸识别系统等措施,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差、停车位置少、安全系数低等问题。

“串街连巷”破解改造难问题

改造需求不同、空间资源不足、内生动力不够是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难点。乐山市市中区通过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,激发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深挖“古城文化”“市井文化”“美食文化”等嘉州古城历史文化,将“一楼一栋”转变为“一街一巷”,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发展新路径。

党旗引领,共商共建合民意。网格党组织牵头,居委会、业委会、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,采取事前调查、事中协调、事后反馈等方式,广泛发动居民参与,充分尊重居民意愿,做到小区居民“改不改”“改什么”“怎么改”等改造环节全过程协商,制定出群众高度认可的改造方案,推动群众积极配合改造工作,主动拆临拆违30余处。

乐山市市中区共有734个城镇老旧小区,涉及2100余栋小区楼栋、4.5万余户居民。为进一步保障群众住房安全、提升宜居环境,2020年以来,市中区开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。在实际操作中,改造需求和利益诉求众口难调,如在基础设施改造、管网改造、电梯加装等项目中,不同楼层常常出现争执,存在“一人反对、全盘搁置”的困境。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突出问题,市中区坚持党建引领与共商共建相结合,按照先治后改的原则,纵向建立“社区党委—网格(小区)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”3级体系的工作协调小组,成立49个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、225个业委会、1220个自管委等自治组织或议事协调组织,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管委、业委会、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共建机制,结合每旬“院坝会”、月度“民情分析会”,同步协调多个主体、平衡多方利益、解决多类纠纷。

统筹谋划,联片打造添内涵。乐山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在对老旧小区建筑物公共区域维修及供水、排水、供电、弱电、道路、供气、消防等基础设施应改尽改的基础上,突出文化旅游特色,统筹资金50余万元,对“龙神祠”“桂花楼”“古城墙”等历史文化古迹进行改造和修复,串联顺城街、九龙巷、桂花楼巷、御史巷等32个老旧小区,增设历史典故、文人诗句等街头景观,将“老破小”改造为特色鲜明的“文旅+研学”旅游线路,吸引众多居民、游客打卡拍照。

融合延伸,拓展业态激活力。将刚性原则和大胆探索相结合,合理布局公共停车位、公共广告位等可收益点位,增设便民商超、养老托幼等适宜业态,增强老旧小区自身造血功能。在老旧小区集中区域,投入资金1.3亿元打造顺城街、上中顺等商业街区,丰富餐饮、民宿、咖啡馆等休闲娱乐业态,形成以“九龙巷—顺城街”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,激发老旧小区商业活力。

在有效化解居民利益冲突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合民意的基础上,市中区融入佛禅文化、历史文化、市井文化、美食文化等丰富的“个性化”改造特色,以历史古迹为核心,串联邻近区域的老旧小区、美食街区、城市商圈,联片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。如,九龙巷、桂花楼巷、御史巷等3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上中顺、龙神祠、老霄顶、嘉州文庙等历史古迹为核心,串联“嘉瑞财富”城市商圈,东大街、上中顺、顺城街等3条美食街区,吸引餐饮、民宿、咖啡馆、茶室、书吧等100余个商家入驻,打造出蕴含乐山传统文化的“九龙巷—顺城街”历史文化街区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日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。

“串户连队”破解服务难问题

老旧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,帮扶救助零散、家庭管护缺失、志愿队伍不足是老旧小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短板,乐山市市中区深化党建引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专项行动,聚焦“一老一小”等重点人群,组建志愿服务队伍,深化联系走访帮扶,落实生活救助政策,办好系列民生实事。

健全帮扶体系,“五包一”服务出实招。出台《今冬明春深化党建引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专项行动十四条措施》,建立健全“五包一”帮扶机制,发挥村(社区)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,统筹医务人员、“双报到”党员干部、第一书记、帮扶工作队等下沉力量,持续深入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提供送医送药上门、疫苗接种上门、代购代办上门、心理疏导上门等服务2.5万余次。

/website-webapp/ewebeditor/uploadfile/20230526094121141003

乐山市市中区瞄准做好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主目标,聚焦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11个人民群众最关切最受益最紧迫的热点难点民生问题,开展“百日攻坚”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、深化“嘉里人关爱”党建引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3大专项行动,出台21个配套方案,发动“区、镇(街)、村(社)、组(网格)”1850名党员干部,常态摸排登记“一老一小”、孕妇、残疾人、重大基础疾病患者、特殊困难对象“五类重点人员”,全面覆盖落实“五包一”干部定向帮扶,探索出“激活中间、照顾两头”的帮扶思路,拓宽中青年等“中间”群体就业创业渠道,留住中青年就近就业,有效提升“一老一小”等“两头”对象照管率。同时,通过开展“七心”为民、“医心为民”“一抹嘉人红”等上门服务活动,用活用实社区、机关、志愿、企业、邻里等5类力量,全面提升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水平。

组建服务队伍,积分制管理下实功。依托“嘉州积分”小程序,探索开展“嘉州银龄联盟”“海棠微光”等志愿服务项目,动员外卖送餐员、小区热心居民、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等社会力量,聚焦环境整治、帮扶老弱、文体宣教等重点领域,组建专项志愿服务队,开展政策宣传、上门维修服务、特殊群体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,服务居民群众近万人次。

乐山市市中区探索“党建+志愿服务”模式,构建“街道党工委牵头指导,社区党委统筹协调,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、志愿者共同参与”的工作体系,以“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奖品”模式有效激活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内生动力。整合辖区内资源成立机关党员“双报到”志愿服务队、“五老”志愿服务队、小哥微光志愿服务队、“益企联盟”、“睦邻调解队”、公益小天使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。由社区统一组织志愿者在棚户区改造、老旧小区改造、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宣传政策、收集民意,同时主动在“拆临拆违”中作表率,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,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在积分存折登记签章。街道统筹社区经济收入,并征集爱心企业商家20余家,设置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超市17个,常态化提供日常生活用品、美食商家代金券、高档酒店体验等物品类及服务类积分兑换服务。志愿者按照《志愿者积分管理办法》到积分兑换超市使用积分兑换奖品,志愿者既是奉献者,又是受益人,志愿服务从传统的“单向服务”改为“双向奔赴”,截至目前,已有200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。

/website-webapp/ewebeditor/uploadfile/20230526094122210004

升级管护能力,兜牢民生保障见实效。持续开展“幸福来敲门”行动,组建3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深入老旧小区,面对面建立居民基本健康档案76万余份。对分散供养特困、低保等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,提供家庭照护床位上门服务,启动“乐享银龄”关爱老人服务项目,更好地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家庭生活需求。

党建引领促共治,老旧小区展新颜

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重点在基层,难点也在基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要“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”“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,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“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的实效”。近年来,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坚持问题导向、整合各类资源,通过深化“全科网格”改革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等专项行动,持续解决老旧小区治理难题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。

坚持党的领导,充分发挥党建在老旧小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。乐山市市中区委通过开展党建引领“全科网格”改革,搭建“区委—街道党工委(相关镇党委)—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小区(楼栋)党小组”的五级联动体系;整合27个部门优势力量,创新党建联建共建机制,全面深化“社区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制度,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,各成员单位协同一体、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组织体系。市中区的实践表明,在基层治理中织密组织体系、强化党的领导、坚持党建引领,有助于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老旧小区治理效能。

推进共商共建,有效激发群众在老旧小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。乐山市市中区委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,纵向建立“社区党委—网格(小区)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”三级工作协调小组,横向成立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、业委会、自管委等自治组织或议事协调组织,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管委、业委会、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共建机制。全面深化“社区办公日”“院坝会”“民情分析会”等联系服务群众制度,打造“事前拟定计划+宣传动员、事中即访即办+问题销号、事后跟踪问效+工作提升”群众全周期参与的闭环运行模式,做到小区居民“改不改”“改什么”“怎么改”等改造环节全过程协商,让民意充分体现在决策中。市中区委的生动实践表明,提升老旧小区治理效能,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,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,搭建基层协商民主平台,广泛发动群众参与,充分尊重群众意愿。

创新体制机制,不断增进群众在老旧小区治理中的民生福祉。乐山市市中区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群众最关切最受益最紧迫的民生问题,建立健全“五包一”帮扶机制,统筹发动下沉力量,探索出“激活中间、照顾两头”的帮扶思路,拓宽中青年等“中间”群体就业创业渠道,留住中青年就近就业,有效提升“一老一小”等“两头”对象照管率。同时,将志愿服务嵌入老旧小区治理中,统筹社区、机关、志愿、企业、邻里等方面力量,构建“街道党工委牵头指导—社区党委统筹协调—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、志愿者共同参与”的工作体系,多渠道多形式组建志愿服务队,在棚户区改造、老旧小区改造、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开展“组团式”志愿服务,实现民情全收集、诉求全掌握、服务全方位。市中区的实践表明,提升老旧小区治理效能,要及时精准回应和解决群众民生需求,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民生服务,有效化解群众身边的烦心事、揪心事、操心事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(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)

/website-webapp/ewebeditor/uploadfile/20230526094124727005

相关下载
111.png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联系我们| 网站声明| 网站地图|
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    主办单位: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   联系电话:0833-2131231   市民热线:0833-12345
网站标识码:5111020009   ICP备案号:蜀ICP备05032232号-1   川公网安备51110202000099号